第十二章 番外河西走廊(2 / 2)

有明一代,考道里之迂直,通四郡者,由兰州而渡黄河,故庄浪重而置卫焉。其制,文武官必备,卒必精,其民居中,土兵居外地,外而熟番,又外而生番。

其四境之外,东兰、西凉、西南湟中,皆接连疆界,易以防闲。其可患者,莫若北之大松山,此有明之故辙也。

明朝在庄浪卫设置整饬兵备道。正是因为庄浪卫所具有的特殊地位。

在河西走廊以东,即从兰州安宁堡以东,实行与内地完全相同的郡县体制,由陕西布政司直接管理。

一般而言,将兰州安宁堡以东称为“内地”,以西称为“边地”。如隆庆年间礼部所言:“肃府始封甘州,今徙兰州,在内地,不得称极边。”

但杨一清认为兰州亦边地亦内地,“似为腹里”,他更愿意将兰州与河西走廊相提并论,认为“兰州地方军民,原额纳粮田地,俱在河外,北去十里,极临虏境,漫通贼路,实为紧关喉襟要害重地”。

进而认为“兰州比甘、凉尤为要紧”。在明代之前,兰州所在的金城郡曾与张掖、酒泉、敦煌、武威诸郡合称“河西五郡”。

陕西路通甘、凉,止有兰州浮桥一道。若以数千人拒守河桥,粮运不能通,援兵不能进,不数年而甘凉之地难保无虞。万一甘凉失守,则关中亦难保其不危。

兰州安宁堡以西至肃州,是明代河西走廊的核心区域,明朝在此设立卫所制度,实行军事化的管理体制,由陕西行都司统辖。

在其东部,明朝大力扶持藏传佛教,稳定庄浪卫与河湟地区藏族部众,积极利用这一地区忠于明朝的“土达”,让其拥兵管束,确保该区域的安宁。

在肃州以西至哈密,设立赤斤蒙古卫、沙州卫、哈密卫等军事机构,以羁縻的方式拱卫河西走廊的核心区域。其中,哈密卫的设置对明西部边疆的安定,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明朝逐渐构筑了较为严密的防御体系。在这一防御体系中,哈密卫是第一道防线,嘉峪关在内的肃州卫是第二道防线,甘州卫是第三道防线,凉州卫至庄浪卫为第四道防线,固原镇所在的兰州卫是第五道防线。

不言而喻,第一道防线压力最大,哈密卫的多次废立直至最后的残破,就说明了这一点。但第二道防线是明朝的生命线,需要严防死守,不能像哈密卫那样任由西域部族和瓦剌侵扰和践踏。

在两百多年间,处于要冲之地的嘉峪关经受住了考验,总体上确保了关内的和平与安宁。

由于明代河西走廊远离京师,故称为“极边”和“绝域”,或视为“孤悬”。要认识明代管控河西走廊的特点,都城变迁的因素是不能忽略的。

在汉、唐时期,河西走廊与“长安模式”联系在一起,都城与河西走廊较近,朝廷易于控制。

在明代,河西走廊则与“南京模式”和“北京模式”联系在一起,都城远离河西走廊,控制难度更大。

长城的修筑,明朝统治者对元朝残余势力侵扰的长期性有着清醒的认识。通过长城与驿站将北京与河西走廊紧密联系在一起,客观上顺应了民族交融的新要求。

明代对河西走廊的治理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非常成功。刘洋打算继承明朝西北边疆治理的基础上逐渐统一西北的。

只有当西域的局势稳定下来后,河西走廊的治理模式才能发生改变,才能与内地实现一体化管理。

可以说,没有对河西走廊长时间的绝对控制和有效治理,就没法通过河西走廊对西域控制。不有效维护绿洲丝绸之路的畅通,要真正统一西北,拓展疆域,将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斗破小说网https://www.eceshu.com)最全最新的小说在线免费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