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神圣罗马的失败(2 / 2)

然而可惜的是,辅助兵团同样不能复现昔日的罗马军团。从整体趋势来看,公元1世纪到3世纪,罗马军队依旧在日渐衰弱。尤其是在面对帝国边境支离破碎的窘况时,旧的军团体系已经不能很好的弥补这些漏洞。

罗马内乱标志着持续两百年的“罗马和平”结束。《罗马史》作者狄奥·卡西乌斯认为,康茂德皇帝之死,标志着罗马“由一个金碧辉煌的帝国变成了落满尘埃的铁锈帝国”。

危机最严重的235年到284年的半个世纪中,共有26个皇帝问鼎帝位。平均不足两年便有一人被杀,善终者仅有一人。层出不穷的内战、起义和反叛相互激荡,瓦解着帝国的国力,帝国边境线变得千疮百孔。“在三世纪里,法兰克人进入高卢,阿来曼尼人(Allemanni)突入意大利”。

更为严重的是,虽然对于军队和罗马衰落之间谁为因果仍有争论,但确定的是,这一阶段的罗马军队已然堕落。“在公元200年前后,塞弗茹斯(塞维鲁)时期的改组中,罗马军团消失不见了。在西方,军队堕落成为一群群游民……”

阳光底下无新事,混乱滋生腐败,军团军官克扣军饷、吃空饷的情况与日俱增,军队的战斗力日渐低落。

客观来讲,军团步兵的战术体系需要较高的组织度和训练水平作为支撑。更常被忽视的一点是,动辄五六千人标准的军团极度依赖充沛的后勤作为支撑。

自奥古斯都时代开始,除近卫军和城防部队外,出于防御的需要,所有军团都被安置在边境行省驻防。据统计,各行省需要为军团提供包括以小麦、皮革、青铜、木材、铁、陶器、衣物、武器、装备等各类军需。

仅以粮食为例,一个军团大约每年需要2000吨的谷物。而为了制作帐篷,一个军团就能消耗张小牛皮,一个军团驻屯的要塞,消费能力几乎可以媲美一个小镇。

危机爆发前,罗马帝国还可以通过军事掠夺、军队自产、政府供应、当地购买或征用以及长途贸易等方式来供应军团所需。

但到了三世纪,罗马帝国的经济遭遇了严重打击,此时的罗马“城市遭劫被毁,农田荒芜,贸易瓦解。

为了获得军队的军饷和给养,皇帝们聚敛物资,急需掠夺劳动力,降低钱币的成色并引发了通货膨胀......

外族入侵、内战、物价上涨、降低货币成色、农业生产凋敝、运输混乱不堪,对国家极度索求造成了危机中经济上的浩劫和饥荒,过去依附军团驻地的消费经济形成的贸易小镇也相继凋敝。”

戴克里先时代,罗马军团往往被拆散成独立的大队部署各地,而原先的驻地“只剩下少数部队守卫鹰徽”。

这些军团大队是“在急迫的压力下被调往各地”,但另一方面,混乱不堪的后勤也迫使军团必须散落各地才能维持给养。

军团要塞是军团训练和补给的关键,失去了大本营的加持,罗马军团的士兵们更难以保持原先的战斗力和素质。

而与步兵方阵战术不同,骑兵的优势在于速度和冲击力。“总体上说是作为个体作战的”,在集结和冲击作战时有着相当大的速度优势。在训练度和武器装备水平均无法保持原有高水平的前提下,域外蛮族首领率领的蛮族骑兵的表现,反而要比步兵更加优秀。

尤其是在面对同样开始装备盔甲的蛮族重步兵时,罗马步兵的优势大为丧失。只有通过骑兵对侧翼的攻击作为辅助,才能起到压制的效果,这种作战方式似乎有回归亚历山大时代伙伴骑兵战法的趋势。

另外,三世纪以来高频率、小规模的军事入侵让行动缓慢的军团鲜有用武之地。戴克里先皇帝开始组建更加灵活机动的的野战军(itatenses)来对抗蛮族。

这些蛮族军队中的骑兵占比大多在三分之一以上,骑兵比例更高,机动性更强。而在作战水平上,由于有罗马补充军事装备,也有着远超普通蛮族的战斗力,而原先的军团已经在实质上沦为固定在边地的填线部队。

希腊雅典会战后,损失惨重的神圣罗马帝国为了补充兵源,不得不大规模征召哥特人参军。罗马军队彻底“蛮族化”,而昔日不可一世的罗马军团,也就此烟消云散了。

(斗破小说网https://www.eceshu.com)最全最新的小说在线免费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