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重返辽东(2 / 2)

李靖负责讲解目前的态势。约一个月前,大唐与高句丽交界处的两个村子发生了一点争执,原本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偏偏这两个村子分属大唐和高句丽两国。上一次大唐打败高句丽后,占据了大片原本属于高句丽的土地,把原来的居民迁往关内以后,又从关中平原迁来了大量的居民在这里耕种。问题是上一次作战,大唐只是占领了大片的土地,双方却没有签订什么停战协议,更没有明确的划分出各自的领土,再加上没有山川河流作为彼此间心照不宣的天然分割线,这就使得局面有些混乱。往往是大唐的一方有村子周围都是高句丽的村庄,而有些高句丽的村庄附近则都是大唐的村子。这样一来,就难免会引发一些小小不然的矛盾。通常的情况下,双方的军队都会比较克制自己,轻易的不卷进这些矛盾当中,以免造成战争的升级。

可是这一次不知为何,高句丽突然出兵干预,并且造成十多名大唐居民的伤亡。大**队接到报告,自认不会不予理会,于是与对方的军队发生冲突。高句丽方面以此为借口,迅速组织了超过二十万的大军,从四个方面同时对大唐发动突然袭击。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大唐被高句丽打了个措手不及,接连丢掉了两座县城以及周围的十几个村子。直到大唐的援兵赶到,这才算稳定下了阵脚。不过由于兵力明显少于对方,所以目前只能采取守势,还无法抢回被高句丽占领的县城。近几天,各处的守备兵力得到加强,援兵也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但是最近降雨过多,道路泥泞不堪,不适合大部队作战,所以敌我双方目前正采取对峙的策略,并没有发动进攻。

听完介绍,李恪不禁有些头疼。对方居然会选择在雨季发动战争,是巧合还是刻意为之?如果是巧合的话还好说,如果是刻意为之的话,就意味着对方已经明白过来,火药在雨天会受到诸多限制,所以才现则在这个季节发动战争,以避免大**队强大的火力。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场战争将会变得异常的艰苦。

目前大唐的约五万部队,平铺到与高句丽交界的五座县城之内,与高句丽的二十万大军对峙,但是这五处县城均为平原,四外地势开阔,根本就无法阻止高句丽大军的进袭。而一旦高句丽方面放弃与大唐的防御部队对峙,绕过县城向大唐内部进发的话,则势必会逼迫大唐守城部队出城与之决战。在兵力对比达到四比一的绝对劣势的情况之下,与之进行正面的决战,胜率低得可怜。

大唐的整个辽东,目前除了沈阳城内的一万两千名士卒以及营州城内的一万名士卒外,剩下的都在各个战略要地负责担任警戒任务,根本就抽调不出人手来。而营州城内的那一万士卒,则是刚刚由大唐方面轮换过来的府兵,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上过战场,目前正在营州城内接受正规的训练,估计至少也要等到三个月以后,才能真正的形成战斗力。沈阳城内的一万两千人中,有两千人是这几个月来陆续由泉州和广州两地送来的以黑人为主的奴隶,也有一部分阿拉伯人和白人,虽说都是上过战场的战士,但是士气不高,打打顺风仗还可以,让他们去应对目前的严峻局势,实在是令人难以放心。

局面已经坏到不能再坏,李恪反倒是不着急了。都已经这样,着急也没有什么用,大不了到时候再退回到营州就是,还能怎么样。当然,对方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必定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不可。还从来没有人能够毫无损伤的从他的嘴里夺过食呢。

首先,李恪下令前方与高句丽对峙五县所属的大唐百姓,一律撤往沈阳至高牟城以西城镇。撤走之时除去随身的衣物以外,不要携带任何的物品,到达指定的城镇以后,将由当地官方提供每户铜钱十贯、粮食五担的补偿,等到战争结束以后愿意回到原来的土地的话,官府还会做出相同的补偿。对于这些个刚刚由关内迁往辽东一年的百姓来说,这次的迁徙条件可谓是非常的优厚。当初他们从关内迁徙到辽东的时候,补偿可没有这一次的一半多。以目前的大唐消费水平来看,二十贯足够一个五口之家三五年衣食无忧的。再加上从关内迁徙而来的这些个百姓,大多数都是青年或者壮年,所以迁徙的命令执行的还算是比较顺畅。前后不过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沈阳至盖牟城以东的八万户百姓,便全部迁徙到指定的地点。

这期间,大唐与高句丽发生过多次的交锋。高句丽拥有人数上的优势,所以在交锋中略占上风,而大唐方面有坚城可守,虽说落了下风,损失却也并不大。

转眼间到了八月底,营州城内的一万名府兵经过突击训练,已经初步具备了作战能力。而沈阳城内的两千名奴隶士卒,在多古扎和纳什耶等一众黑人亲卫的言传身教之下,也已经完全的接受了现实,决心在未来的战争中奋勇杀敌,争取早日摘掉奴隶的帽子。这些黑人士卒如今甚至期盼着,能够早日上战场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看到手下的士卒们都对即将开始的战争充满了期待,李恪知道与高句丽进行决战的日子将要来临了。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记得收藏(斗破小说网https://www.eceshu.com)